最小資源儲量規模4500萬噸 最小服務年限15年 杭州以普通建筑石料為重點礦種
(送審稿)提出集中開采區普通建筑石料礦最小資源儲量規模為4500萬噸,最小服務年限15年,最低開采規模為300萬噸/年,目前正在網上進行公示并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。7月20日,《杭州市礦產資源規劃(2021-2025)》(送審稿)在網上進行公示并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。

最小資源儲量規模4500萬噸 最小服務年限15年 杭州以普通建筑石料為重點礦種
(送審稿)提出集中開采區普通建筑石料礦最小資源儲量規模為4500萬噸,最小服務年限15年,最低開采規模為300萬噸/年,目前正在網上進行公示并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。7月20日,《杭州市礦產資源規劃(2021-2025)》(送審稿)在網上進行公示并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。《規劃》分為總則、規劃背景、總體要求、推動礦產勘查與保護、推進礦業轉型升級、促進礦業綠色發展、實施“三工程一平臺”、保障措施和附則9大板塊;基準年為2020年,規劃期至2025年,展望期至2035年;適用于杭州市行政區范圍,能夠指導蕭山區、余杭區、富陽區、臨安區、桐廬縣、淳安縣、建德市編制縣級礦產資源規劃。
“十四五”時期,《規劃》將堅持生態優先、結構調整、重點保障、綠色發展、數字賦能5大基本原則;以普通建筑石料、石灰巖和地熱為杭州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“重點礦種”,實行礦種差別化管理,重點保障普通建筑石料;以加強組織領導、維護規劃剛性、加強規劃實施和監督管理為保障措施;同時制定了規劃期目標:
1、礦業布局結構更加合理,基地化開采基本實現
新設普通建筑石料和石灰巖礦山均需達到大型以上開采規模,全市礦山數量(除地熱、礦泉水外)控制在87個以內(其中普通建筑石料礦山控制在35個以內),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 70%以上。
2、智慧礦山建設取得進展,綠色礦業格局基本形成
力爭建成5家智能化綠色礦山、3個礦業綠色發展小鎮、1個砂石產業園區;預期新增4家礦山納入國家綠色礦山名錄庫。
3、提升“重點礦種”保障能力,助推下游產業發展
合理劃定集中開采區,鼓勵設置超大型普通建筑石料礦山;差別化供應優質石灰巖;加大對水泥產業、碳酸鈣產業、建材產業引導力度,延伸產業鏈發展方向,推動下游產業結構不斷完善。
4、新設礦權更加精細,退出機制不斷健全
嚴把礦山準入門檻,高質量實施“凈礦”出讓;嚴格礦山開發利用要求,集中開采區內確保落地礦山開采規模達到大型以上;積極推進長期停產的“僵尸礦山”依法有序退出,至本規劃期末擬注銷采礦權40個。
5、創新資源管理模式,資源開發更加有序
優化礦業權出讓制度,;總結提升和推廣富陽打石山礦地綜合利用試點經驗,礦與地融合發展;探索數字地礦新模式,打造礦業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監管平臺;進一步完善與生態環境、林水、公安、應急、交通等部門協同機制。
《規劃》提出推進區域集聚,在落實《省規》部署的基礎上,增劃杭州市級重點開采區和普通建筑石料集中開采區。落實《省規》重點開采區3個,劃定市級重點開采區2個;落實《省規》集中開采區3個,劃定市級集中開采區2個。
開發普通建筑石料和石灰巖,重點保障國家、省、市重點建設工程需求。普通建筑石料按“規模化、集約化”要求,加快新礦權投放,加大開發力度,著力礦地綜合利用。石灰巖按“優礦優用”要求,控制水泥用灰巖開發,優先保障鈣粉用、脫硫用石灰巖產業需求。
提出新建(擴建)礦山的最小資源儲量規模、最少服務年限和最低開采規模準入條件(地熱、礦泉水、礦地綜合利用項目除外)。其中,集中開采區普通建筑石料礦最小資源儲量規模為4500萬噸,最小服務年限15年,最低開采規模為300萬噸/年。
《規劃》強調加強采礦權出讓管理,有序投放采礦權,優先投放集中開采區和重點開采區內擬設礦權。以超大型經營性建筑石料礦權為重點、礦地綜合利用為補充有序出讓,2022年底前擬投放經營性采礦權2個、礦地綜合利用采礦權4個;2025年底前擬再投放經營性采礦權3個、礦地綜合利用采礦權5個。
提高資源利用水平,助推下游產業。發揮礦產資源產業源頭引導作用,堅持優礦優開、優礦優用。鼓勵生產高品質石料系列化產品,禁止氧化鈣含量在45%以上的石灰巖用于普通建筑石料。重點支持發展以普通建筑石料為依托的機制砂–混凝土–構件產業鏈。
《規劃》要求加大普通建筑石料供應,建立采礦權出讓項目庫,制定年度出讓計劃,實現有序投放。普通建筑石料短期保障以礦山生態治理、礦地綜合利用為主,重點在蕭山、富陽等周邊布設;長期保障以經營性礦權為主,重點在建德等西部地區布設。“十四五”期間擬新立經營性礦山5家,全部投產后新增開采規模2900萬噸/年,重點保障國家、省、市重點工程和一般民生所需。
以資源開發基地、大中型礦山為重點,以建設礦業綠色發展小鎮、砂石土產業園區等為主要手段,充分發揮重點開采區和集中開采區的集聚作用,擬新立采礦權重點部署于“兩區”內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杭州市擬建礦業綠色發展小鎮3個、砂石土產業園區1個。